
中新網烏魯木齊4月28日電(記者 孫亭文)28日,由“趙尚志”的扮演者、國家一級演員高強擔綱的影片《五十八座·半》在新疆烏魯木齊舉行首映式。該影片再現了新疆著名水利專家王蔚帶領和田人民在30多年間篳路藍縷,在“一窮二白”的和田先後修建了五十八座水庫,設計了一座高山水庫,卻積勞成疾,因病去世的感人故事。

影片中老年王蔚的扮演者高強告訴中新網記者,在扮演王蔚之後,他逐漸感到王蔚就像焦裕祿式的好乾部、好黨員。焦裕祿把整個身心都放在了蘭考縣的脱貧致富、“改天換地”上。同樣,王蔚把他的一生都獻給了和田、獻給了水利事業。“我在扮演王蔚過程中,他很多事蹟都打動了我,三十多年的青春全部留給了和田,特別是臨終之際也要回到和田,他還想看看和田,看看和田的水利工程,這特別感人。”
據悉,影片《五十八座·半》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宣傳部、和田地委、和田行署、新疆水利廳、中國新聞社新疆分社、新疆南海影業有限公司等單位聯合攝製。

影片以新疆著名水利專家、和田地區行署原副專員王蔚真實事蹟改編創作,講述了王蔚自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紮根邊疆,在和田這個中國最乾旱的地區工作30多年,和當地水利工作者、當地人民一起修建了58座半水庫、24座永久性渠首、2萬多公里的水利渠道,但王蔚最終積勞成疾,因病去世的感人故事。

對於電影因何定名《五十八座·半》的疑問,中國新聞社新疆分社社長、電影《五十八座·半》出品人李德華表示,王蔚在和田的30多年裏,帶領和田人民修建了五十八座水庫,設計了最後一座水庫,這是一座高山水庫,但這最後一座水庫還未開建,他就因病離開了人世。王蔚臨終前叮囑“我死也要死在和田,我要看着和田人民把這項工程建設好。”這項工程便是烏魯瓦提水庫,是五十八座半水庫裏的“半座”,因此影片定名為《五十八座·半》。

烏魯瓦提是喀拉喀什河注入和田綠洲的出山口。1986年,王蔚冒着生命危險翻越4800米的高山進行考察、選址烏魯瓦提水庫。可惜王蔚未能看到該工程開工,於1991年4月27日,病重的王蔚被攙上了從烏魯木齊到和田的飛機,但在飛機落地後,王蔚艱難地走下飛機,深情地望着和田大地,便溘然長逝。
據悉,烏魯瓦提水利樞紐工程2002年完工後,可改善灌溉面積113萬畝,擴大灌溉面積近70萬畝,烏魯瓦提水力發電廠已成和田地區的主要骨幹電源之一。
當年,和田雖有36條河,但綠洲狹小,沙塵頻頻,人民生活貧困,“半年桑杏半年糧”。一條條被洪水衝出的深溝,卻看不到一座合格的水庫,也沒有永久性水利設施。渠道彎彎曲曲,並且渠路不分:渠裏無水便是路,路上流水便是渠。農民辛辛苦苦引進灌渠的水,能流到田地的不過十之一二。但如今因有灌溉之水,和田地區絕大多數農田成為穩產高產田。

據介紹,電影《五十八座·半》於2016年11月8日在新疆和田地區策勒縣達瑪溝鄉開機拍攝。首場戲以王蔚為和田民眾修建的第一座東風水庫奠基儀式開始拍攝,影片跨越王蔚與當地民眾一起修建水庫的30多年時間。
影片先後在和田地區策勒縣、墨玉縣、皮山縣等地進行取景拍攝,為了還原上世紀50年代末的生產場景,攝製組找來了當地1500多名羣眾參與電影的拍攝。

因電影中時間跨度長達30多年,記錄了王蔚朝氣蓬勃的青年時代直至他生命的最後一刻,因此影片中老年王蔚由高強扮演,青年王蔚由鄭昊扮演。
在和田拍攝現場,鄭昊曾對中新網記者説,這是他遇到過的風沙最大的戲,確實很艱苦。“在這麼艱苦的環境下,王蔚能堅持這麼多年,把50多座水庫修下來,這是多大的一個奇蹟,所以,我覺得拍這個電影值”。
電影《五十八座·半》由華表獎多次獲得者董玲擔任導演。董玲稱,10年前她就有拍攝王蔚的想法。現在,王蔚已經去世20多年,電影經過這麼長時間的情感積澱和歷史積累,以其事蹟做支撐,這部電影一定會成為一部感人的片子。
董玲説,“只為幸福團結水”,這是王蔚臨終前的一句話,很打動人。“因為王蔚與和田各族幹部羣眾同生活同工作,該影片更可以看成一部民族團結題材的電影”。
當日,新疆宣傳文化單位,新疆水利廳等相關單位的代表,王蔚生前工作過的地方——和田地區代表以及王蔚的親屬代表,逾500人蔘加了首映式。(完)
